是“笔”
(繁体)的本字,这时是一个会意字。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在其上面加了一个“竹”
,从竹从聿,“竹”
表示笔的主要材料使用的是竹子;“聿”
表声兼表意,,表示笔字本义与聿有,“笔”
与“聿”
同物韵。
隶变时,也出现了“艹”
部首的“笔”
字。
为什么呢?在古代人们把竹也看作艹《说文解字》:“竹,冬生艹。”
所以竹、艹在古代是经常通用的;写的潦草的将竹头写作“?”
,但这些皆非主流。
简化字作“笔”
,从竹从毛,会意字,最早见于北齐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后来被确定为正字。
《说文解字》:“笔,秦谓之笔。
从聿,从竹。”
《说文解字注》:徐锴曰:“笔尚便疌,故从聿。”
《释名》:“笔,述也。
述事而书之也。”
《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
《说文解字》:“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谓之笔。
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於时。
蒙恬造笔,卽秦笔耳。
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
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
《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注:笔,谓书具之属。”
所以,“笔”
的本义就是指书写工具,如毛笔。
在古代,人们用毛笔蘸墨来书写文字、绘制图画等。
用作动词时,表示的是用书写工具进行记录或创作的行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