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没有、不等意思。
《诗经》:“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第二种说法:该说法认为其字形甲骨文的字形是在“”
人";的手部加一竖,象征的是人拽着兵器、丢盔弃甲的逃跑的样子。
故此,由其字形会意解释为逃跑的意思。
《说文解字》:“(亾亡)逃也。
从入从乚。
凡亡之属皆从亡。”
《说文解字注》:“逃也。
注:逃者,亡也。
二篆为转注。
亡之本义为逃,今人但谓亡为死,非也。
引申之则谓失为亡,亦谓死为亡。
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
故丧篆从哭亡。
亦叚为有无之无,双声相借也。”
第三种说法:有学者认为金文中和小篆中的亡,其字形从入,从乚(yǐn);“入”
表示的是人的意思,乚代表的是隐蔽的意思,合起来是人藏于角落里,让其余人无法发现。
这个应该不是其本义,而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了。
《广雅.释诂》:“(亾)亡,避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给的解释也有:“会意,谓入于??曲隐蔽之处也。”
这里注释解释为人躲在弯曲隐蔽的地方让对方找不到,因此便有了逃亡的意思。
第四种说法: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亡”
字表示用刑具凿剜眼珠,本义为盲,即“盲”
的象事初文;认为字中的弯曲部分表示眼眶,而短横连接的一竖则表示刑具。
商代奴隶主贵族剜去奴隶的眼珠使其“亡”
(盲),是一种刑罚。
杨树达《释臧》曰:“从臣从戈会意……甲骨文臧字皆象以戈刺臣之形。
据形求义,臧当以臧获为本义也。”
臧获是战争被俘沦为奴隶之人,可能在商代战俘已不全部杀死,或用为人牲,或以戈刺瞎一目以为生产之奴隶。
臧获,就是战败后被俘获为奴隶的人。
我们在前面讲“获”
的时候也说过臧获的意思。
其他的说法:郭沫若认为“亡”
是“肓”
之的本源文字,意指心脏和膈膜之间,可能指的是我们现代的膏肓之间的那个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