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
则分别是“灵活多样的资金解决方案”
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高效获客营销方案”
。
简单来说,因为贝壳(旗下的链家)在中介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了海量客户资源。
庞大的数据库,让贝好家更明白客户更喜欢什么样的房子,因此想要向开发商输出“反向定制”
楼盘的能力以及资金解决方案。
“但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如果没有具体样板和实操,与开发商建立信任的难度比较大。”
贝壳方面这样表示。
贝壳集团副董事长、贝好家首席执行官徐万刚此前也曾表示,自主操盘一个项目,并不意味着贝好家要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C2M产品解决方案的落地能力,增强合作方对“12业务模式”
的信赖。
因此,成都实验能否成功,是贝好家接下来能否大范围铺开的关键。
但中介转行干开发商,跨界有这么容易吗?
想赚开发商的钱?
通常来说,地产市场与房屋买卖市场有着天然的壁垒。
拆解一个房地产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硬装软装、配套园林,包括后期管控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一套科学严谨的体系来支撑。
具体细节包括图纸管理、成本管控、集采建设、质量标准,这些也需要专业把控。
贝好家确实有所准备,其目前形成了一支专业的跨界团队,核心人员皆来自龙湖、金地、万科、融创、合景泰富等房地产开发企业。
但在不引入代建方自主操盘的情况下,贝壳的成都实验依旧面临不小的考验。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房地产开发面临着投资运营、融资和销售等现实性的问题,这对没有开发经验的贝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尽管贝壳的贝好家挖来了地产各条线的人才,但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周边产品可能出现降价促销现象,项目预期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不一定能实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即便“打样”
成功,贝壳想为开发商赋能也不容易,这里不仅是由于开发商对贝好家“没有具体样板实操”
的不信任,还有一定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获客环节的艰难。
研究机构克而瑞以50家样本房企为样本,发现2024年中期样本房企的现金持有量较年初继续减少9.56%,总有息负债微降0.65%,其中短期有息负债增长1.87%。
在此背景下,调整后的非受限现金短债比相比年初略有下降,达0.48,这意味着房企短期压力依然较大。
当下房地产商们手头并不宽裕,没有很高的试错成本,有多大的意愿与贝壳一同完成这场不确定的“实验”
,是个未知数。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冲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